石樓縣羅村鎮泊河村智慧農業建設項目
發布時間:2022-09-30 點擊人數:388 文章來源:本站編輯
所謂“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信息和知識是智慧農業的核心要素。當前,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正在與農業深度融合,具備農業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化服務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運用到了實踐中。
建成覆蓋全面、業務協同、上下貫通、開放共享的農牧業大數據信息系統,完善城市相關數據采集、傳輸、共享基礎設施,建立數據采集、處理、應用和服務體系。重點推進重要農產品、動植物病蟲防控、農牧業資源環境、農業種業、農業機械、畜禽養殖等數據資源整合開發應用。主要建設包括:
(1)建設智慧農業管理系統構筑以農機綜合信息化服務網絡和農機綜合監管網絡兩大服務網絡,實現內部辦公與業務自動化,建立農機監理、農機管理、農機推廣和農機化服務等農機業務管理信息系統,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大田進行實時監測,光照、CO2、土壤溫濕度、土壤PH 值以及大田氣候等環境進行數據采集,上傳物聯網云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并進行調控。
(2)設計和實施分布在生產源頭的計算機視覺感知設備與傳感器網絡,對生產環境與生產流程進行智能感知與實時傳輸和存儲。建立生產全過程實時數據庫和可視化信息平臺,通過物聯網控制設備和終端人機對話界面,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植和標準化管理,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精準化,減少人力,有效利用資源,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3)通過建立農作物生產的土壤氣候環境、病蟲害防治和肥料施用模型,使得農業生產流程符合生態標準,對生產環境保護及控制、產量以及避免浪費資源起到積極作用。
(4)建立農情預警中心,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超生態標準狀態進行預警和動態處置,準確把握生產形勢,對決策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為實現增產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5)通過數據分析建立的智能管理決策模型,并建設農產品溯源系統,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和質量可溯”,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
(6)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農業生產、物流、倉儲、加工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監管,實現企業、政府、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互通和共享。